2008年9月3日

南韓產品碳標籤政策成形 2009年正式引進

南韓產品碳標籤政策成形 2009年正式引進

摘譯自2008年7月28日ENS南韓,首爾報導;謝芳怡編譯;蔡麗伶審校
南韓政府近日宣佈,市場上部分指定商品將會貼上標有碳足跡排放量的標籤,在實驗階段約有10種商品會貼上碳足跡標籤,若實施成效不錯,則可能廣泛應用。
南韓環保局27日表示,標籤上將標示出產品從生產、配送、使用到丟棄這段生命週期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
二氧化碳是最會吸熱的一種溫室氣體,也是全球暖化的主要原因。
環保局表示,為了最後的批准認證,自8月起將進行產品核可檢驗,此機制也將在2009年正式引進。
在英、美、瑞典和加拿大等國皆已採行碳標籤機制,讓企業向消費者證明他們管理及降低碳排放的承諾。
Timberland是第一個在美國店內架位放置碳標籤的企業,其他類似Wal-Mart的重要企業也開始針對產品碳排放量進行清查,並考慮在商品上做出標示。
假如此項方案能為韓國民眾所接受,碳標籤將可讓消費者選擇最小量碳足跡的商品,並且能夠就當地所生產的產品和進口商品、有機產品或是傳統農產品做比較。
在此同時,南韓環保局25日也發起一項名為「綠色啟動」的環保活動,用以推廣政府「減少碳排放,韓國更環保」的政策方案,其目的是在日常生活中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
環保局也計畫在8月架構「綠色啟動網絡」,透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業、宗教團體和民間團體的合作,來推廣南韓政府「綠色啟動」減碳運動。
資料來源:環境資訊協會

碳足跡 追蹤二氧化碳排放

碳足跡 追蹤二氧化碳排放
【經濟日報╱楊斐喬】 2008.08.10 03:18 am

人類生活過程中必須消耗地球自然資源以求生存,但自然資源有限,再生速度不及人類的消耗速度,因此,每個人可以使用的自然資源便逐漸減少。

1990年初期,為探討永續發展議題,一個自然資源的管理工具:生態足跡(Ecological footprint)開始被提出研討。專家學者希望計算出一個人需要多大的土地與水域產生的自然資源來供應其生存,並且可以在普及的技術運作下吸收處理其產生的廢棄物。此外,我們也可以計算一個城市、一個國家、一個區域、甚至全世界的人口,每年「需要多少面積」的土地與水域之自然資源來供應其生存並處理其廢棄物。

全球知名的環境保護組織WWF,每年提出的「地球生命力報告(Living Planet Report)」中,計算每個國家的生態足跡時,包括了農田(cropland)、牧場(grazing land)、森林(forest)、 漁場(fishing ground)、燃燒石化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碳(CO2 from fossil fuels)、核能(nuclear energy)、建用地(build-up land)等足跡指標。

其中,燃燒石化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碳(CO2 from fossil fuels)所計算的碳足跡,是計算每個國家的人因為燃燒石化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碳,需要的土地面積有多少,才得以供應每個人生存所需並自然處理其產生的二氧化碳。

報告中指出,全球每人每年約需要1.06公頃的土地面積,其中,美國需要高達5.66公頃,但非洲的查德卻低於小數點以下兩位(0.00公頃)。也就是說,查德的民眾,為了生活需求消耗的自然資源面積為零公頃,或者說是經過生物圈的自然涵容能力,可有效處理其民眾為生活需求而燃燒石化燃料後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目前在計算生態足跡時,考量最普遍可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處理方式是森林的吸收,因此,為平衡高二氧化碳排放量,未來應積極研發更多的溫室氣體處理技術,並大幅減少資源的消耗,才能讓地球永續發展。

不過近年來「碳足跡」的名詞不斷出現,但所探討的內容僅限於計算碳的排放量。而事實上,足跡顧名思義就是行走歷程中所遺留下的痕跡。就產品而言,在計算碳足跡時應包括:原料開採時期、製作成品時期、運送銷售時期、使用時期及丟棄後的總排放量,就如同計算產品生命周期的排放量。例如,今年8月在北海道召開的G8高峰會期間,日本政府展示了研究推廣中的食品生命周期碳標示,一張貼在便利商店飯糰上的標籤,標明了從原料取得、製造、運輸及銷售過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不過,計算碳足跡牽涉的範圍實在太廣,許多企業初步計算碳排放量時多僅侷限於產品製程的碳排放量。但近幾年,推動碳排放量盤查已有多年經驗的國外企業也逐漸體認,碳減量責任不應僅侷限在自家範圍,況且產品生命周期的最大碳排放量,也不一定是製程階段;例如高耗電或耗油產品,往往是在被使用階段時的碳排放量最大。因此,企業已開始思考計算碳足跡時納入供應端與產品輸出端,一起推動碳減量。

美國知名零售業者TESCO和Wal-Mart已經展開一連串的溫室氣體減量行動,包括:溫室氣體盤查工作,盤查範圍含括其所有商店、辦公總部及物流中心,因使用電力、石化燃料及冷媒等排放的溫室氣體;以及於賣場中銷售高能源效率產品;並且輔導供應商溫室氣體減量。人類碳足跡的計算則是計算一個人每天或每年生活中,從使用電力、汽柴油、天然氣等,所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包括電器的使用、搭乘交通運輸工具,以及航空旅行等。

總之,地球碳總量已超過自然的涵容能力,企業的碳足跡,也包括產品消費者使用產品時的排放量。透過產品消費者自己計算並分析碳足跡時,可評估產品所造成的碳排放量大小,轉而要求企業負起生產低碳產品的責任,這將是未來碳足跡重要的應用目的。(作者是工研院能環所/ITIS計畫產業分析師)

環保署研討推動「碳標籤

環保署研討推動「碳標籤」
環保署署長沈世宏表示,環保署正研討「碳標籤」相關措施。
針對國外大型通路商開始要求上游供應商呈報產品溫室氣體排放量資訊,以及在產品上張貼「碳標籤」的趨勢,沈世宏回應,環保署也正在研討相關配套措施,希望進一步落實節能減碳。
環 保署署長沈世宏表示:『Wal-Mart(沃爾瑪)他們有些產品上面標示生產過程裡面的排碳量,讓消費者有更多選擇,我想這是一個很好的idea(點 子),不過這件事要做的話要有很多準備工作,因為這需要每一個生產廠家,還有認證系統去確認他所標示的東西是不是正確,基本上配套的認證系統也要出來。』

碳標籤查證趨勢

查證綠色之未來下-中小企業與溫室氣體查證

所有這一切似乎只適用於大型組織:有股東、全球聲譽、各種廣泛的風險以及與金融機構耕耘的關係的大企業。換言之,在Hewitt Roberts看來,如果中小企業自願透過碳足跡查驗(Carbon Footprint Verification)方案來量化並降低其溫室氣體排放,並因此有能力為自己的營運公布經查證且準確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或「碳足跡」,藉此將會獲得很大的利益。

Roberts表示,短期內法規的觸角還不太可能延伸到中小企業,除非它們是能源的龐大使用者;此外,來自股東的壓力未明確,且不存在於中小企業。不過他認為:「如果作為任何受碳管制或感到碳壓力的股東及投資人的供應商,那麼中小企業本身很可能即刻或在最後感到壓力。對中小企業來說,另一個重要的驅動因子是,只要它們能成為碳中和或至少是精通溫室氣體管理的組織,便能造成企業公關的優勢。」中小企業的利益也很可能來自於先行者優勢、較佳的員工士氣,在某些案例也包括早期行動信用及特許。

另一個理由是成本利益,Roberts表示:「如果你致力於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按照定義來說,你也是在降低成本。對於能源佔營運支出相當高比例的組織來說,小企業相對有較龐大的利益。」

管理二氧化碳排放的最後一個理由,或許是最令人不得不注意的一個。如Roberts所述:「不良的環境管理未必會立刻招致整個地球的瓦解,然而不良的溫室氣體管理卻很可能置我們於跨越門檻後卻完全無法永續生存的境地,而且全球都是如此。」

BSI的白皮書《碳足跡逐漸成長的重要性及碳足跡查證》(The Growing Importance of Carbon Footprinting and Carbon Footprint Verification)可從www.bsigroup.com/may08whitepaper下載。

案例研究: 溫室氣體排放法規
歐盟的排放交易方案以及聯合國的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已存在,這些計畫的目的都是要降低來自污染最嚴重的產業的溫室氣體排放,並讓京都議定書的簽署者達到其對溫室氣體降低的承諾。同樣在2007年6月,英國環境食品暨鄉村事務部(Defra)頒佈「碳減量承諾法案」(Carbon Reduction Commitment),誓言要減少約五千個英國大型企業及公共部門組織的碳排放。加拿大、澳洲、紐西蘭、南韓及台灣也正在進行類似的立法。美國已有四個地區性的相關行動,國會也正在審查十一項州法案。最後,既然歐巴馬(Barack Obama)、希拉蕊(Hilary Clinton)和麥肯(John McCain)公開擁護「總量管制與交易」(cap-and-trade)排放法規,美國的相關聯邦立法很可能即將起步。
其他相關資訊,請參考www.bsigroup.com/may08ghg。

>>案例研究: 產品與服務
每種產品和服務都有碳足跡——從原物料生產到製造、配銷和零售過程,一直到終端使用和棄置。BSI英國標準協會與碳信託基金會(Carbon Trust)及環境食品暨鄉村事務部(Defra)合作,正在發表用來評估商品與服務生命週期溫室氣體排放的PAS 2050規格(PAS 2050 Specification)。這項標準將促成一個一致且可比較的方法,以評估產品和服務跨生命週期內含的溫室氣體之排放。它將協助企業了解其產品對氣候變遷的影響,並強調縮減碳排放的機會。
其他相關資訊,請參考www.bsigroup.com/may08pas2050

資料來源:http://www.bsigroup.tw/zh-tw/

2008年9月2日

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


氣候密碼(<2°C, 450-550ppm)

<2°C(小於二度C)是指人類若能在未來數十年間,將工業革命後地球的增溫幅度抑制在2°C以內,那麼將有機會可以避免環境的不可恢復影響(如災難氣候、糧食短缺、生物滅絕等)。為了達到<2℃此一目標,我們可以透過節約能源及行為改變來減少溫室氣體。

IPCC-AR4:全球平均溫度比1980-1999年高1.5°C-2.5°C,在迄今為止所評估的植物和動物物種中,大約有20%-30%可能面臨增大滅絕的風險。全球平均溫度比1990年的水準高1°C至2°C(高出工業化前時期約1.5°C至2.5°C)將對包括許多生物多樣性熱點在內的獨特和受到威脅的系統構成顯著的風險。

歐盟:提出2100年相對於工業革命前,不能增溫超過2℃,並視之為標準值(critical value),其CO2之範圍為450-550ppm,建議修正所提之相關資料。

共同減量(Joint Implementation, JI)